无障碍操作说明 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    网站地图
智能服务解民忧 超额完成年度目标
2025-10-13  稿源:综合中心

  一、四级联动破局攻坚 超额完成民心工程年度目标

  作为 2025 年 20 项民心工程重点任务,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市残联、区残联、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四级协同联动下,三季度实现进度与质量双突破。截至 9 月底,全市累计完成 4742 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,超额 24.8% 完成 3800 户年度目标,其中滨海新区、和平区等 10 个区已全面达标,其余各区均按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,改造覆盖率较上季度显著提升,为特殊群体铺就便捷生活之路。​

图为改造无障碍感应水龙头施工现场

  二、品质服务焕新生活 科技赋能自主尊严

  项目突破 “基础保障” 局限,升级为 “品质化服务”,用定制化智能改造点亮残障人士生活。重度肢体残疾的樊先生家,不仅安装了可升降晾衣杆,还配备了智能语音控制面板,只需说一句 “打开客厅灯”“调节空调温度”,就能躺着操控家中电器,无需再依赖家人帮忙调整开关;智力残疾的于先生家,远程操控智能门锁与手机 APP 绑定,家人可通过远程授权临时开门,配合语音提示 “门已解锁,请进门”,彻底解决他找不到钥匙、忘带手机的双重难题;视力残疾的刘女士家,厨房加装了智能盲文电饭锅,温度超过安全阈值会自动语音报警,她现在独自做饭。​

  这些科技化改造如同 “隐形帮手”,让残障群体从 “被动依赖” 转向 “主动掌控”:肢体残疾者无需再为起身开关灯费力,智力残疾者减少了出门忘带钥匙的焦虑,视障者在厨房操作时多了份安全保障。细微处的智能升级,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度,更让他们在独立完成日常事务中重拾自信,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尊严与温暖。​

  背后是一套严密的 “科技 + 服务” 保障体系:依托 “三级审核 + 系统校验” 机制村社摸底、街道初审、区残联复核,结合残疾人大数据准入,会同步采集残障人士的残疾类型、生活习惯、家庭户型等信息,为智能设备适配提供精准依据 —— 比如为独居听力残疾者优先匹配声光震动一体门铃,为行动不便者推荐语音控制家电;通过 “施工前交底、施工中巡查、竣工后验收” 全链条管理,安排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,手把手教残障人士操作 APP、调试语音指令,确保 “改得好、用得会”。100%“回头看” 回访显示,85% 以上的受助家庭表示 “智能设备让生活变轻松了”,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。

图为改造无障碍感应水龙头施工现场

  三、创新宣传架起连心桥 社会关爱热潮涌动

  宣传工作采用 “直面沟通 + 场景化解读 + 全媒体互动” 新模式,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。基层残联入户宣讲超千次,各社区举办政策解读会 ,官方平台发布图文内容,更创新性推出 “公仆走进直播间” 系列活动。市残联负责人携业务骨干化身 “政策主播”,用 “生活类比法” 拆解改造标准、申请流程等关键信息,将 “施工验收规范” 比作 “家庭安全体检”,把 “补贴范围” 讲成 “民生福利清单”,单场直播最高吸引 2.3 万人次观看,留言区满是 “原来申请这么简单” 的感慨。​

  同步开展的 “百姓问政” 现场活动更显温情,为居民提供 “一对一” 方案建议。张女士带着瘫痪丈夫的病历前来咨询,专家当场结合户型图设计出包含扶手安装、地面防滑的改造方案,让她感动不已:“这下终于能放心让他自己在家活动了。”​

  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消除政策误解,更点燃了社会关爱热潮。志愿者组建 “改造互助队” 协助行动不便家庭整理杂物,改造受益者西青肢体残疾人曹女士化身“公益宣传员”,用自身经历带动邻里关注无障碍建设。从 “要我改” 到 “我要改、帮着改”,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:无障碍设施既是残障群体的 “安全线”,更是文明城市的 “风景线”。​

图为改造后的无障碍坡道

  四、闭环整改强保障 未来规划更贴民心

  针对 “回头看” 中发现的局部施工不规范问题,市残联立即启动整改机制,通过专业人员现场督导、建立整改台账闭环解决,确保每项改造都经得起检验。下一步,将持续优化服务:简化审批流程实现 “线上申请、上门核查”,引入第三方验收强化质量监管,优先覆盖未完成区域高紧急需求家庭,并在社区建立 “改造成效公示栏”,让每笔民生资金去向清晰、成果可见。​

  从家庭里的一根扶手、一扇宽门,到社会中的一份关注、一片温情,无障碍改造正从硬件升级延伸为文明升级,让民心工程真正落地见效,让特殊群体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城市温度。

图为残疾人使用智能门锁

党政机关标识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  网站地图  隐私安全   帮助信息  加入收藏
主办:天津残疾人联合会  技术支持:津云
备案号:津ICP备05001997号-1
适老化无障碍服务
微博 微信
政务新闻媒体矩阵